【摘要】本文指出了當前短期培訓在管理機制、教學方法和培訓內容三個方面所存在的突出問題;闡述了學員的合同管理模式、班級的小班輔導管理模式以及教學的多聯性管理模式的必然性及其特性;表達了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觀點。
【關鍵詞】短期培訓 管理模式 管理方法
短期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工作就業問題,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以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據調查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更換職業崗位頻率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的15年一次縮短為20世紀90年代的5年一次,再縮短到21世紀初期的2~3年一次了。短期培訓在更換職業崗位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可以說,短期培訓已經惠及千家萬戶,惠及社會各個年齡階段的群體或個體,為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演繹著職業市場的精彩的篇章。今天,面對變化迅速的職業市場,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日新月異的變化已經給短期培訓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探討如何構建短期培訓的有效模式以及實施短期培訓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短期培訓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當前短期培訓所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應該說,無論是職業學校還是社會專門機構所辦的短期培訓,都面臨著培訓模式和培訓方法有效性的困惑,存在著培訓質量和效益有待盡快提高的深層次的問題。作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短期培訓仍屬于一個“三無”產品,即管理“無序”、教學“無法”、內容“無理”,也就是仍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管理機制方面
短期培訓過程,畢竟也屬于一種相對獨立的教育過程,需要有一個比較規范的教育管理模式,而這恰恰是各培訓機構的一大“軟肋”。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一是封閉辦學,與社會、企業需求脫節;二是學員管理制度不完善,無法對學員進行有效的約束;三是不重視對學員基本情況的調查摸底,教學無的放矢;四是班級管理不規范,隨到隨學的現象十分普遍;五是培訓時間缺少科學論證,太隨人意;等等,這些亂象無一不殃及短期培訓的質量。
(二)教學方法方面
在我國,盡管有著比較完善的各級師資培養學校,但基本上都是為學歷教育的學校培養教師的,鮮有為短期培訓學校或機構培養教師的,致使教學方法成為短期培訓工作的另一大“軟肋”。要么就是“滿堂灌”——純粹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要么就是“滿堂抄”——純粹為了讓學員記住資格證或上崗證鑒定考試內容的答案……培訓教師通常都是處于教育者的絕對角色,完全忽略學員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接受能力,缺乏師生互動,令學員不知所云,無所適從。
(三)培訓內容方面
理論與實踐往往難以自然融合,加上培訓時間的有限性與知識技能的系統性又難以調和,致使培訓內容成為短期培訓過程中又一個屢受詬病的問題。令巧舌如簧的教師如同啞巴,“有理說不清、有口道不明”;讓臨近門檻的學員也如同啞巴,吃了黃連有苦吐不出,始終都是一名“門外漢”。事實上,短期培訓除專業技能內容存在取舍缺陷之外,還普遍缺乏對學員進行生活技能內容的傳授,這無疑不利于學員新的職業能力的全面培養與提高,令培訓效果大打折扣,與社會要求相去甚遠。
實際上,短期培訓所存在的突出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缺少有效管理模式的問題,其主要包括學員管理模式、班級管理模式和教學管理模式,像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選取、整合、編排等)均屬于教學管理模式范疇。也就是說,解決當前短期培訓的突出問題,有效提高短期培訓的質量,就必須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強的短期培訓有效管理模式和方法。
二、 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法才可 能是有效的
不置可否,當前短期培訓普遍奉行效益至上的辦學指導思想,那么其管理必定也是一種強調效益的管理模式,存在上述的突出問題也就不足為奇。它的特點可以高度概括為:多(招生)、快(送走)、好(蒙人)、省(成本)。在此基礎上,其管理方法必然就是“粗放型”的,而非“集約型”的,最終也就影響乃至犧牲了質量與效益。筆者認為要辦好短期培訓,就必須堅持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實施針對性的管理方法,下面結合筆者所在學校開展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多年實踐加以闡明。
(一)學員管理模式與方法
培訓學員的管理難度,并不亞于全日制中職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員紀律觀念(或時間觀念)相對淡薄,作息無規律。他們當中為數不少者,平時在村里(或在社會上)就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慣,對作息時間麻木不仁,在課堂難以集中精神,自我觀念遠強于時間觀念。
2、學員當中幾乎都具有各種社會惡習或不良生活習慣的代表。如:抽煙、喝酒、賭博、隨地吐痰或擤鼻涕等,集體就是一個“大染缸”。
3、人格、修養方面有諸多欠缺。如:不修邊幅、粗言爛語、重手重腳等,或不小心損壞公物,或動輒拳腳相向。
可見,對學員能否進行有效的管理,影響到作為培訓單位的學校整體管理的大局,也關系到培訓工作的健康發展。必須指出的是,職業學校原有的管理制度更多的是針對未成年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比較嚴格或嚴厲的,它主要具有“阻遏”教育效應;而對于培訓學員(注意:幾乎都屬于成年人)的管理制度,則需另當別論,應主要具有“勸止”警示效應,兩者是有區別的。諸如作為學校“殺手锏”的那種處分、開除等管理條例對培訓學員而言,就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培訓學員制訂專門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既要有一定的寬容性,又要有一定的原則性以及較強的可操作性。寬容性是尊重學員的權利,原則性是強調學員的義務,至于可操作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員與培訓方簽訂培訓學習合同了,即所謂的合同管理模式。其好處在于:
首先,合同的“威懾力”遠大于一般性的規章制度,說白了就是法律的化身,得到人們應有的尊重。
其次,合同是一顆“定心丸”,可以成為減少學員流失,減少培訓方不可預知損失的有效手段。
再次,合同能增強培訓雙方的責任,提高培訓效果,實現“雙贏”。
比如,合同最關鍵的一條就是約定學員要自覺堅持參加培訓學習直至結束,否則要賠償培訓方替政府部門預支的伙食等費用,或者沒收押金等,具有很大的約束力。
(二)班級管理模式與方法
據調查,參加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學員超過80%僅具有初中文憑,基本上已經務工務農,少則一、二年,多則二十余年,實際上真正具有現代初中文化程度者(這是學好或掌握現代技能最起碼的要求),最多只有30%。可見學員素質普遍較差,而且嚴重參差不齊。如果實行大鍋飯式的班級管理模式,培訓的效果可想而知。誰都沒有本事讓這些底子如此之薄的學員在1~2個月的短短培訓期里把培訓教材中的知識與技能學好,唯獨有把握的是,可以通過加強輔導(具有很好的雙向溝通功能),教會他們重新求職需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可以對他們進行勞動態度、團隊精神等思想意識的灌輸與重構,可以使他們日后一進企業內心就滋生親和力,一上生產線眼睛就亮起來。畢竟有太多的學員承受著遠離家庭外出務工的孤單,忍受著不平等勞動待遇的憤慨以及遭人歧視的心理壓力,期望有一個完善的輔導網絡,引導他們抵達工作與精神的“安全地帶”,這就需要實行小班輔導管理模式。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控制班級人數不超過30人。這是推行小班輔導管理模式的前提條件。
2、縮短統一授課時間(如30分鐘以內),增設培訓輔導課。這是實現小班輔導管理模式的制度保證。
3、構建立體交叉輔導機制。這是小班輔導管理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輔導內容包羅萬象。不但包括知識與技能,還包括生活常識、就業觀念等思想引導。
(2)輔導時間覆蓋晝夜。要充分利用通信、網絡等各種手段,保證輔導的“全天候”態勢,滿足學員隨時隨地的要求。
(3)輔導教師輪番上陣。安排教師任務時,要做到主講與輔導交替、理論與實踐互補、思想與行動統一等。
(4)輔導地點不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見縫插針,隨時深入到學員當中“噓寒問暖”。
事實上,人都是有感情的,都渴望有真情的無障溝通;大腦都是有疙瘩的,都希望有時間去舒展;內心都是有創傷的,都期待有機會去撫平。一個良好的輔導機制就是擔當這一切的較佳平臺。
(三)教學管理模式與方法
現代職業能力的特點是復合性,這對短期培訓的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專業技能不再是培訓教學的唯一內容;而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時代需要短期培訓具有一個多聯性教學管理模式,其有以下特點:
1、要求有一個多模塊的培訓內容。
從教育的效果看,職業培訓是顯性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則是隱性的,也就是說,學員經過培訓后就能夠學以致用,能夠上崗工作。這需要什么樣的培訓內容呢?筆者認為可分為以下五個教學模塊:
(1)公共引導模塊——包括法律法規基本知識、文明公民生活常識、職業道德乃至地區環境、風俗民情等,教會學員如何做人的道理。
(2)通用技能模塊——包括應用文寫作常識、計算機應用基礎乃至普通話、簡單英語會話等,教會學員謀生的基本技巧。
(3)專業技能模塊——按照工種、崗位而開設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訓練課程。
(4)市場準入模塊——根據學員所學工種而進行的強化訓練課程,讓他們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證或作業上崗證的考核鑒定,獲得勞動準入資格。
(5)職業拓展模塊——選擇與學員所學工種相近的職業,且視學員能力與興趣進行職業能力拓展,可拓寬學員的就業渠道。比如:學習家電維修工種者,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學習電工操作技能。
2、要求應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
事實證明,不同的教學內容,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才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對于專業技能模塊教學,可采用項目教學法,使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學習融合在一起,使教學環境與過程貼近企業實際,有利于培養學員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協作交流能力。又如公共引導模塊可采用案例教學法;通用技能模塊可采用行為引導教學法,讓教師和學員共同參與學習,盡可能調動學員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等等。
3、要求建立一支具有豐富社會經歷的師資隊伍。
教師照本宣科地傳授柏拉圖式的課本知識,與實際工作大相徑庭,就很難吸引學員的參與;教師素質不高,閱歷不豐,內容單調,就無法適應學員知識多面化的要求。事實上,在職業學校里,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教師人才不少,只可惜大多“本事”在書本上,而培訓內容要求的是“實用、實效”,這恰恰又是書本外的東西居多。為求得培訓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聘請社會上(企業中)的各類實用技能型人才來擔綱主講,來充實短期培訓的教師隊伍。換言之,短期培訓的教學只有與社會、企業聯姻,與社會發展需求聯動,才是最具人性化的和最具針對性的,才能最完美地體現出多聯性教學管理模式的本源。
綜上所述,短期培訓目前所存在的突出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有效管理模式的問題。而對學員實行合同管理模式、對班級實行小班輔導管理模式、對教學實行多聯性管理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乃至有效的探索。期待有一天,能夠取得短期培訓的最佳效果,實現短期培訓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宋明. 農民工職業培訓教師教學狀況及對策分析[J]. 成人教育.2008(8).
2、 雷應喜,馬明駿. 職業培訓與終身教育關系之我見[J]. 廣西教育.2008(11)C刊.
發表于《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201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