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已難以進一步取得更好效果的現狀,本文創新性地提出了大德育教育模式,即強調技工生的特點以及技工教育的特點,以結合教育為突破口,使德育教育的內涵得到極大的延伸,并徹底走出傳統德育教育那種就事論事的怪圈。主要方法有:德育教育應與心理健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就業創業教育、企業文化教育等相結合。
[關鍵詞]技工學校 德育教育 結合教育 專題式
目前,技工學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通常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一是被動式,即在學生身上出現問題時,教師不得不對其予以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二是教條式,即在德育課堂上利用課本現成的內容或案例對學生進行機械式的思想教育;三是主動式,即不定期對學生進行多以政治性、社會性為選題內容的思想教育。應該說,當前技工學校的德育教育是有成效的。但客觀而言,技工學校的德育教育離時代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總體效果仍差強人意。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和復雜的。站在學校的角度去考慮,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學校缺少一種“大德育教育”觀,即學校的德育教育內容除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社會性以外,還應兼具心理性、文化性、職業性、實踐性;并以結合教育作為突破口,定期展開內容豐富的既定的專題式德育教育活動。它一反傳統的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往往因缺少延伸和創新性的元素而走不出反復無常的就事論事的怪圈,有利于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德育教育應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德育教育說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而人心的狀態,無疑對教育的效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自上世紀末我國實施素質教育以來,盡管學習的內容、要求以及考試形式都越來越合理、人性化,教育的途徑、流向呈現多元化,但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家長,心中那個“學而優則仕”的意識卻不曾有多大的變化,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仕”——當官。而技工學校培養的目標是技術工人,是干活的“藍領”,是被大多數學生、家長所不屑的。換言之,來到技工學校學習的許多學生,受同學、家庭、社會偏見的影響,心理已變得較為矛盾和復雜化。可以想像他們是懷著對重點高中、大學的憧憬,卻身不由己地在無奈、彷徨和失落中走入了技校,是心態失衡的一個群體。當然,來到技工學校學習的學生更普遍地表現為文化基礎較差、學習成績偏低、學習進程難以為繼,從而產生較為嚴重的厭學情緒,對學習存在沉重的畏懼心理,對自己普遍信心不足。總的來看,技工學校的學生心理往往交織著失落感、挫折感、自卑感;學生心態低沉、失衡、彷徨;既不能正視自己,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所上的學校,有的因此自暴自棄,有的因此消極頹廢,整體上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從而也導致了技工學校整體學風、校風普遍不如同類同級學校。
可見,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是由技工生客觀普遍存在的心理心態失衡性所決定的。因此,技工學校德育教育首當其沖要針對技校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心理健康的有關規律,幫助學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陰影,樹立信心,端正學業思想;并要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開展各種活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疏導乃至治療,只有這樣,德育教育才能順利展開,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 德育教育應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
現代傳媒高度發達,西方文化思潮不但在社會上,而且在校園里無孔不入、無縫不滲,學生思想處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之域歷盡沖擊與折磨。隨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破壞和逐步衰弱,多數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的十字路口,不知何處何從。說得具體一些就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之風盛行;誠信觀念極端模糊和淡薄等等。眾所周知,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許多成語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都強調了誠信的價值和重要性。可以說,自古以來,“誠信”不僅是文化個體的立身之本,而且是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原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然而,今天技工學校學生誠信缺失現象令人觸目驚心,主要表現在:考試作弊屢禁不止;作業抄襲司空見慣;梁上君子防不勝防;惡意欠費屢見不鮮;謊言假語滔滔不絕;損人利己習以為常;等等,不勝枚舉。面對傳統的道德問題,我們完全有信心利用傳統的文化去啟發學生、熏陶學生、感化學生。君不見中央電視臺那個《百家講壇》欄目,于丹教授是如此輕松地解讀《論語》,就如此輕易地贏得了眾多學子的好評如潮與極度崇拜,令德育教育工作者無不為之一振。
總之,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是由技工學校學生的傳統文化缺失性所決定的。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面對利欲熏心的困惑,我們不得不重啟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門,用百家諸子的思想,像馴化祖祖輩輩的臣民一樣“馴化”子子孫孫,效果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三、 德育教育應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
技工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職業性,是典型的職業教育,其培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思想政治素質過得硬的一線產業技能人才(包括三大產業)。學生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這關系到學校發展的前途,更關系到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發展的命運,廣大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須意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重大使命。首先,德育教育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責。就業能力分為一般就業能力(主要指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工作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指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業性技能)。特殊就業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專業知識教學而實現;一般就業能力的培養則需要通過德育教育來完成,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適應環境、人際交往、自我調適、自我管理和決策能力等方面,內容豐富,是構筑學生就業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次,德育教育必須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基本內容。產業社會學認為,學生成為企業員工,實現就業(或實現創業),是一個社會“轉換過程”。學生能否“轉換”,既需要從學校汲取的知識、技能與技術,也需要從學校獲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否則就要無情地被判“出局”。
總之,德育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是由技工教育的職業性所決定的。我們既要教育學生在較好的條件下勤奮工作,也要教育學生在艱苦、繁重的條件下堅守崗位、開拓進取;既要注重職業理想的灌輸,也要強調職業紀律的遵守和職業行為的養成等等。這樣的德育教育應該說更貼近學生對未來的關注,具有十分現實的教育意義,從而更容易取得實際的效果。
四、 德育教育應與企業文化教育相結合
當前,校企合作已經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普遍形式,也逐步成為技工學校的基本辦學模式,這使得德育教育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就是說,實踐性教學環節為技工學校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德育教育的環境。在校外,由于學生成為了生產實踐的主體,從而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這大大增強了他們接受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參與意識,有效地喚醒了其精神需要與情感體驗,從而易于實現人的覺醒。其中,最容易感化學生的就是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它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具有導向、激勵、凝聚、約束等多種功能。比如,企業文化所強調的共同價值觀,能在企業中造成一種團結友愛、相互信任的和睦氣氛,可以強化人的合作意識、培養人的團隊精神等。因此,學校要主動邀請企業參與學生德育教育過程。學校可以請企業人員來校給學生講課,給學生帶來企業的各種信息以及企業的用人標準、各種規章制度;用企業職工中大量的正、反兩方面的生動事例來教育學生,告訴學生怎樣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等。特別是,注重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如開設《企業文化》課程,在教室中開設宣傳企業文化的宣傳欄等。畢竟,企業文化被視為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力量,是企業吸引人才留住員工的無形籌碼。當學校不同程度地移植了行業或企業的觀念、制度、管理等文化因素后,就會變得越來越像企業,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方式無形之中受到了熏陶,進而對企業有了認同感,并能夠很快適應企業崗位的需要,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實現從學生向企業人、社會人的角色轉換。
總之,德育教育與企業文化教育相結合,是由技工教育的實踐性所決定的。可以通過請進來或走出去的方式,不斷對學生進行精神、意識、理念以及質量方針、管理規章、發展模式等企業文化的教育,點化學生的專業與職業思想,催生學生對企業、社會的歸屬感,無疑會收到一種別開生面的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技工學校德育教育只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以及技工教育的特點,樹立大德育教育觀,從個體到群體、從專業到職業、從學校到社會、從古到今地規劃選題,以結合教育作為突破口,以關注焦點、把握關鍵為軸線,就能全面地拓寬技工學校德育教育的領域,豐富技工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放大技工學校德育教育的效能,進而取得技工學校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胡考四.論高職教育的特殊性[J].職教論壇,2010,(3):P80~83
[2]杭金菊.試論誠信校園建設的意義[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4):P167
發表于《廣西勞動保障》雜志
|